这是一首描写空巢老人生活断面的小诗,反映了当下越来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。全诗大体上分为四个层次:一是在城市“普通的窗内”一位老人“旋转自身的背影”准备晚餐-----“擦净桌面”,“摆放”“筷子和形态”;“旋转”二字说明老人是兴奋、行动迅捷而充满期待的。二是等待赴宴的客人------“眺望”“花朵”、“人流”和路口“小径”;“凝听钟表的蟋蟀响声”。三是未等来客人的失望-------“直到”夜幕降临,月上中天,“骨肉的客人”也没到来,老人“黯然失色”;因为月亮意象的出现,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假设这是一个中秋之夜。四是将晚餐悉数喂野猫。该诗在用词造句上也许还可推敲推敲,如“骨肉”二字前后可否加上适当限定词(譬如亲如、胜似、相连等);“钟表的蟋蟀”可否改为“钟表的滴答”;“老人在自己眼球深处”可否完善为“老人把失望隐藏在眼球深处”;“凝视/寂静的咀嚼声响”可否断句为“凝视/寂静/唯咀嚼声响”。个人管见,权当茶余。正所谓“千个人,就有千个哈姆雷特”。
附:
晚餐
作者:王学芯2020年11月07日13:11
在城市普通的窗内
老人旋转自身的背影擦净桌面
摆放好所有傍晚的筷子和形态
眺望一棵树上绽放的花朵
以及闪过缝隙的人流和入口小径
等待骨肉的客人
默默凝听钟表的蟋蟀响声
直到夕阳凋零移走最后一缕光线
直到一只蚊子在锥体光中飞行
月亮让脸
黯然失色
这时老人在自己眼球深处
迈动蹒跚脚步走下几段楼梯
把放进塑料盒里的丰足晚餐
送到刚才看到的一棵树下
招呼猫咪过来
凝视
寂静的咀嚼声响 |